8月7日,雲南魯甸龍頭山鎮,疲倦的救援官兵席地而眠。 張超 攝8月7日,雲南邊防救援隊爭分奪秒,搶救傷員。 張超 攝8月7日,雲南邊防救援隊爭分奪秒,搶救傷員。 張超 攝
  中新網魯甸8月7日電(楊璽 張超 劉宸瑋)7日晚,魯甸6.5級地震的遇難人數增至615人。隨著災情的家中,雲南邊防總隊的官兵們更加努力的在前線救援。截至當日18時,雲南邊防總隊抗震救災救援隊190餘名官兵奮戰救災一線,救助受困群眾80餘人,轉移安置群眾1500餘人。
  “我親手挖出5名被困人員”
  “我親手在龍頭山鄉左家灣村挖出5名被困人員,但不幸的是5人均已無生命體徵。”說起5日在左家灣村的救援情況,機動支隊一大隊大隊長冉茂國眼圈泛紅。
  5日上午,機動支隊救援分隊根據群眾描述,立即組成突擊隊向左家灣挺近。
  冉茂國帶領第一組到達救援現場,一名中年男子向官兵求救:“我家兄弟四個,被埋7口人,我父親、一個女兒已經被挖出來,現在還有五個小孩在四家倒塌的房子內,請你們趕緊救救。”
  順著這名中年男子手指的方向看去,四家房屋都已經成了平地。冉茂國將官兵分成4組對4家房屋開展搜救,由於無重型裝備,官兵只能杴挖手刨,經過5個小時的連續奮戰,5名被困者都被救出,但都已無生命跡象。
  為了讓逝者安息,官兵不顧天黑、餘震,抬起擔架將5名遇難者遺體連夜送到山下,在運送途中,冉茂國第一個抬起擔架走在最前面,當問起原因,冉茂國說:“這些小戰士,也就18、19歲,第一次經歷這種重大災難,對他們衝擊很大,我是他們大隊長,我就要走在最前面,確保戰士安全。”
  7公里的山路,官兵返程走了4個小時,抵達宿營地已是凌晨3點。
  “不吃不睡,也得把物資送上去”
  “物資藥品不到,戰友和老鄉們很快都會堅持不了,我就是不吃不睡,也得把物資送上去!”
  機動支隊昭通籍戰士王建華3天3夜沒有合眼,從魯甸到沙壩,再從沙壩到龍頭山,30公里的山路,由於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影響,一個單邊至少需要1個半小時。王建華駕著東風運輸卡車,來回跑了不下20趟,餓了就喝點水,吃一塊壓縮乾糧,就這樣一點一點,將近10噸災區急需的物資、藥品送到了前線救援隊和災區群眾的手中。
  王建華的家在昭通市昭陽區,距離震中龍頭山鎮不到60公里,地震發生時,王建華家裡二哥等3名親戚在魯甸縣做花椒生意,就在支隊救援分隊到達災區前,他接到家裡的消息,二哥一直聯繫不上。
  “當新聞里說傷亡情況很嚴重時,我真的很焦急。不敢想象二哥他們會遭遇怎樣的危險。”雖然近鄉情切,儘管心系家人的安危,但王建華並未向部隊提出回家看看的想法,依然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直到8月5日下午,王建華才得到二哥安全的消息。
  作為救援分隊的駕駛員,王建華雖然不能像其他突擊隊員一樣戰鬥在生命救援的最前線,可他明白做好自己的運輸保障工作就是對救援戰友和受災群眾最大的支持。
  做出來的飯菜讓災區群眾先吃
  “感謝邊防官兵!”龍頭山鄉受災群眾不停地說,“地震來的突然,家裡的食物都被掩埋了,你們讓我們吃上了第一口熱飯熱菜,我們心裡暖烘烘。”
  8月3日17時許,正在準備部隊周日晚餐的機動支隊炊事班長“老黑”楊紹斌,突然接到上級緊急命令,迅速準備搶險救災給養物資,趕往昭通魯甸縣龍頭山鎮,救援群眾。
  “任務來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做充足的準備。裝上物資,就出發了!”楊紹斌和戰友們隨救援部隊一起,於次日抵達了受災最嚴重的龍頭山鎮龍泉村。
  架車、搭竈、點火、淘米、洗菜……楊紹斌帶領後勤班的戰士們,分工明確,忙而不亂,不到40分鐘,第一頓熱飯熱菜出了鍋,受災群眾喝上了熱乎乎的薑湯,吃上了香噴噴的飯菜。
  通宵達旦地工作,楊紹斌疲憊極了。夜晚,炊事車外冷雨颼颼,炊事車內,卻悶熱難當,在三尺竈台忙活的楊紹斌早已汗流如註,衣褲、鞋襪濕透。實在熱得不行,他就往野戰炊事車的透氣孔上靠。
  忙了整3天沒合眼,“黑臉”班長熬成了“白臉”,眼睛充滿了血絲。但當看到官兵和受災群眾吃著親手做好的飯菜時,楊紹斌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完)  (原標題:直擊雲南邊防震區救援感人瞬間(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zefuvb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